发布时间:2024-02-26浏览次数:20
编者按:“电声往事”专栏由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声分会特别策划,通过采访、自述等形式分享老一辈电声人的奋斗经历,勉励电声同仁不断努力,铸造辉煌。
本期受访者:金一栋,浙江旗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自主创新,勇于直面发展困难
小编:当年的新嘉联在电子电声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想请问一下当年新嘉联是如何在发展中不断开拓道路呢?其中有哪些关键的发展契机呢?
金一栋:我围绕产品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新嘉联的发展是从进口替代为切入点,所以它的整个产品技术和工艺是从模仿开始实现零到一的过程,然后逐步发展壮大。简单来说,从产品和技术这条线,新嘉联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发展起来的,这得益于当年的发展环境和整个的全球形势。
总结一下,新嘉联当年能够发展壮大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成本优势,它把当时的民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发挥到了极致,还有国内资源、效率、人力优势等,这些优势都最后体现在成本上。二是新嘉联从诞生到后来的发展以及走向辉煌的过程中,稳定的产品质量一直得到了国内外企业客户的高度赞赏。特别是2000年以后,新嘉联是国内最早参与跨国公司推进六西格玛黑带项目的一批企业,而我本人也是被德国西门子所认定的六西格玛黑带,应该算是微电声这个行业内比较早的一个黑带。三是无论是创始初期还是发展阶段,新嘉联始终保持了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虽然我们行业是细分行业,起步于通讯电声,但是实际上后面的发展对接的是一个消费电子类大行业,而消费电子行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具有极高的要求。微电声行业属于客户定制类行业,只有始终保持研发、交付等的快速响应,客户才会不断给你提供新的机会。
在整个新嘉联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新嘉联的自主创新、成本优势、稳定的产品质量、对市场的快速响应等保证了它后面的做大做强。同时,得益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全球通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通信终端市场的井喷式需求。此外,得益于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红利,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人口红利,让新嘉联获得了快速发展。综合以上,新嘉联获得了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
新嘉联当年的自动绕线车间
小编:好的,谢谢金总。想请问一下您,除了提到了关键发展契机,新嘉联在发展过程中是否有遇到一些困难?又是如何化解这些困难的呢?
金一栋:我介绍一下新嘉联初期和中期的发展困难,后期的困难它会有另外的一个故事。目前新嘉联的公司名称和主营业都发生了变化,总体上微电声这个业务已经停止了,我这儿就简单带过了。总之,新嘉联整个发展过程象极了一条受话器在密封仿真耳测出的频响曲线(笑)。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新嘉联的初期和中期主要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瓶颈,二是管理短板,三是技术创新困难。不论是管理短板还是技术创新困难,本质上都是源于人才瓶颈。嘉善这个地方我们一直把它叫做是“人才的洼地”,看似它离上海很近,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但是它刚好夹在周边几个中大城市之间。嘉善想要获得一些中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一直是比较困难的,实际上到现在也没有根本性解决人才瓶颈问题。
当时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们新嘉联的决策层和经营层都想了很多办法,特别是如何化解人才匮乏的困难。深圳凌嘉电音和新嘉联应该是最早与南京大学电声建立联系和合作的一批企业之一。当时通过南大电声强化班的短期培训和产学研合作为深圳凌嘉和新嘉联培养了不少人才,帮助了原来不是电声专业的这些技术人员的转型。这些举措对新嘉联的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基础性推动作用。
另外,从2002年起,新嘉联在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派出了我以及后续多个技术团队赴丹麦科技大学声学系进行深造。因为我本人是材料工程专业,在进入新嘉联后其实是改行的,算具有工科背景的技术人员出身的管理人员。我作为第一批去丹麦科技大学做产学研项目的技术人员,同时还有一个带队的身份出去的。短短的三个月的培训结合课题,让我和团队受益匪浅。我们第一个项目选题是微电声仿真分析及应用,也是在国内比较早地进入到了微电声定量仿真技术领域。当时,这些都给了微电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示范作用,也是解决人才不足和技术瓶颈的有效途径。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都会面临订单不稳定。但纵观整个新嘉联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它的初期和中期,我觉得得益于它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市场机遇,让新嘉联获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新嘉联进一步扩展了细分的潜在市场,并有效解决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订单不足等困难。
有关中后期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上市后的几年,新嘉联还是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今天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从不回避这个问题,我们要客观看待这样的一段历史。新嘉联的得和失,也可以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警示。上市以后,新嘉联没有很好地抓住智能手机的发展机遇,新三项业务布局——动铁、硅麦、振动马达,最终没有成功。客观地说,新嘉联上市后的转型是失败的,尤其在向智能手机微电声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使得它的市场份额逐步丧失。这段沉重的历史,永远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总结!
新嘉联是我国微电声产业的历史缩影。新嘉联起步很早,创始人丁仁涛先生是行业内公认的中国微电声产业的拓荒者,新嘉联在微电声的细分领域也曾经到达过很高的高度,曾经被业界称为微电声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在上市后,由于一些错综复杂的原因,新嘉联的微电声业务并未发展好。新嘉联的陨落是惨烈的。
今天,我愿意用这么一句话对新嘉联历史的回顾来个总结——“新嘉联的27年发展历程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本期采访者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生龙佳)
来源:《电声往事》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