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声往事|从乡镇中学教师到优秀企业家:葛南尧先生访谈(之一)

发布时间:2023-03-26浏览次数:120

编者按电声往事专栏由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声分会特别策划,计划通过采访、自述等形式分享老一辈电声人的奋斗经历,勉励电声同仁们坚定初心,直面挑战。

本期受访者:葛南尧,浙江天乐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一、筚路蓝缕,千里之行始足下

小编:葛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与我们的访谈。我们知道,凡事发于微小而终于盛大,从小小的蛟镇中学到如今的庞大企业,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创业的辛苦不言而喻。您能向我们回忆一下当初建厂时的情况吗?

葛南尧:天乐的历程是从浙江省嵊州市蛟镇开始的。1974年,我作为被抽调上来的教师进入蛟镇中学任教。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学校决定办个工厂,搞勤工俭学。经过商定后,这件事就由我负责。说实话,校办工厂当时在我脑海里还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上世纪70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准普遍很低,消费观念、经营理念都无从谈起,学校办工厂更无样板可以模仿,在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场地的情况下,想要白手起家,实在是无从着手。再三琢磨后,我认为做板刷是个门路,可以一试。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蛟镇校办工厂这块牌子立起来了。学校旁边有个做喇叭的乡镇企业飞鸽电声厂,经过厂长的启发和朋友的推荐,我决定前往上海飞乐电声厂学习,主要是学习扬声器定位支片的制造工艺。

嵊州蛟镇中学旧照(1976年)

那时交通很不方便,从蛟镇到上海要10几个小时,但当我亲眼见到上海飞乐电声厂的生产车间时,旅途的疲乏劳累都被赞叹之情所取代了。飞乐的扬声器生产线是一间100多米长的厂房,四条装配线,100多人的车间寂静无声,工人们聚精会神地做着不同的工作,不到一分钟就有一个扬声器下线进入装箱。飞乐不愧为中国电声行业“天南海北”四大家族之一,参观后我肃然起敬。时隔数十年,我对飞乐还是充满感激之情,当时的人和事都历历在目。尽管现在飞乐厂已经移址,但每到上海我总要去旧址徘徊一番,久久不愿离开。因为这里是让我华丽转身的地方,在这里,我不仅学习了技术,还为今后天乐的发展、业务的交往找到了最大的后盾,可谓是渊源深厚,受益终身。可以说,如果没有飞乐当年对我们校办厂的鼎力支持,就没有天乐的今天。上海飞乐电声总厂的前身是上海无线电十一厂,1984年至1985年间,上海无线电十一厂与红星电声厂、徐汇无线电厂两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合并成立了上海飞乐音响公司作为上海飞乐电声总厂的子公司,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中国股份制试点历史中创造了先例,这些也是值得记住的榜样。再说当时我参观完飞乐,高兴马上被担忧所替代。制造定位支片实在太困难了,一是烧胶水要懂化学,而我是外行;二是电动冲压机要用电源,购买冲压机要花不少钱,而我们学校还没有照明电;三是做产品首先要做模具,从学校现状来看是难以办到的。返校汇报后,校长表示要抢抓机遇以图发展,先把技术学好,其他困难慢慢再克服。于是我立即再去上海,进入车间,从一个学徒工干起。一个多月的学徒生涯结束后,我基本掌握了上胶、开料、压制、冲切、检验等全套工序,能独立操作了。我拜别飞乐厂的领导和师傅们,回到学校开始试制定位支片。多次尝试后,产品色泽达到了标准,但质量却一直过不了关。为了改进技术,我带着定位支片废品重新前往上海请教。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胶水是问题的关键。解决胶水质量问题后,我们校办厂经过多次试制终于做出了合格的产品。当定位支片批量生产后,我们厂又增设了电镀业务,主要是为扬声器零件做表面处理。

湖头厂房(1979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乡镇企业随之大力发展。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校办厂又成功制造出了合格的涤纶防尘罩。当时,绍兴电子局的局长来嵊州考察,指名要到蛟镇校办厂看看。领导们看了很是惊讶,能在这么简陋的工厂里生产出这么高档的产品,实属不易。局长临走时嘱咐我说:你赶快写一张申请书,到你们教育局盖个章,送到我这里来,我把你们作为特殊对象,吸收为归口管理单位。你以后就可以参加绍兴地区的电子工作会议、省里的会议,还可以让你作为正式代表参加全国的电子展销会,以后就不用去摆地摊了,你们厂的信誉也会提高。这对你们今后的发展有好处,对产品打开销路也有帮助。在绍兴地区,我们是第一家享受国企等同待遇的校办厂,因此我们感到十分自豪。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的产品堂堂正正进入了全国电子产品展销会。会议结束了,挂在我中山装上的代表证还一直没有取下来,因为代表证上盖有中国四机部的钢印,这对我来说这是无价之宝,是政府对我们集体企业地位和身份的认可。这之后,我们生产的涤纶防尘罩开始畅销全国,为了打开销路,更好地推广我们的产品,我也随之跑遍全国各地的扬声器生产厂家。

小编:从葛老师的讲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贵厂在发展初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在艰难起步之后,贵厂又是如何进一步开拓道路呢?其中有哪些关键的发展契机呢?

葛南尧: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的扬声器厂不多,只有天南海北四大厂家(天津真美、南京电声、上海飞乐、北京797),后来又出现了四小龙(广州国光、嘉善电声、福州电声、宜宾电声)。这些厂都是大而全、小而全,从硬件到软件都是自己生产,没有外购零件。到了70年代中期,随着香港收录机进入大陆,多地创办了收录机厂,扬声器的用量迅猛提升,给我们带来了发展机遇。1979年,全国电子产品秋季展销会在安阳召开,在绍兴电子局的带领下,我参加了这次会议。新办扬声器厂家不少,我挨家送样品,有的厂家当场就签订了合同,后来也成为我们厂的长期客户。这次全国会议让我们崭露头角,收获不小。随后,我们投资8万元新建了1000平方米厂房,也开发了涤纶防尘罩、纸盆等系列零件,产品销路一下扩大了,生意顿时兴隆起来。


嵊县电声器材厂(1985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扬声器生产厂家已达到500多家,许多厂家自己生产部分配件,在江苏、浙江、广东一带也涌现了不少扬声器配件厂。我们厂为了扩大产能,开始创办分厂。在公社党委的协调下,我们在蛟镇14个村办了13家分厂,工人到达5000多人,蛟镇乡成为名符其实的电声之乡。我们不但自身得到发展,还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19885月,中国电声行业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怀柔县雁栖宾馆举行。我作为代表之一前往参会,在我发言期间,代表们的掌声十分热烈,令我感动不已。

上世纪90年代初,天乐领导层意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于是制定了人才工程规划,选送人才前往高校电声强化班学习,在1990年至1995年期间招聘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并向社会招聘专业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工程发挥了很大作用,无论是产品制造、仓储物流还是经营规划,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21世纪初,天乐在嵊州经济开发区建立了新园区,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

天乐集团第三代厂房(2003年)

同时,天乐技改项目在国家计经委申报成功。这个项目完成后,天乐的产品知名度大大提高,市场的需求是给我们最大的鼓舞和动力。那时,我们几乎每天都有新产品试制成功,国外知名音响企业随之前往天乐考察,外销产品也随之增长。20066月,嵊州市被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电声零件之都”称号,成为国内第一个电声零件特色区。616日,中国电声零件之都授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饭店举行,由信息产业部基础产品司进行表彰和授牌。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中电元协、浙江省信息产业厅、嵊州市委市政府等领导和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声同行、嵊州电声零件企业代表近50人参加授牌仪式。中电元协理事长温学礼、浙江省信息产业厅厅长陈大信、嵊州市市委书记陈月亮在会上致词和讲话。天乐也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企业,成为了嵊州企业的榜样。例如,2004年,经浙江省知名商号评审委员会评审,天乐商号被认定为浙江省知名商号;2005年,公司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2006年,神州天乐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2007年,公司被嵊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纳税二十强技改投入先进企业”……诸如此类的荣誉数不胜数。

(未完待续)

来源:《电声往事》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