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6浏览次数:1518
编者按“电声往事”专栏由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声分会特别策划,计划通过采访、自述等形式分享老一辈电声人的奋斗经历,勉励电声同仁们坚定初心,直面挑战。
本期受访者:杨均安,原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副总经理
中国电动式扬声器制造的拓荒者
小编:杨副总您好,十分感谢您能抽空参加本次采访。首先,关于上海飞乐厂的成立过程、规模、主要产品、技术力量等情况,可以请您介绍一下吗?
杨副总: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9月,是由原国集合营的上海飞乐电声总厂改制的、国内电声行业中第一家股份制试点企业。
飞乐电声总厂的前身是上海无线电十一厂。上世纪30年代,上海聚集了很多宁波、广东商人,还有外国商人,他们需要用“无线电”,也就是收音机。但是,那个时候中国不会生产这个东西,收音机都是进口的。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一些头脑清醒的小业主意识到,无线电进口得越多,维修肯定要跟上。于是,数十家无线电修理店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规模小的,只有夫妻两个人经营;规模大的,就有飞乐的前身,由方彬川成立于1939年的“利闻无线电行”。利闻无线电行起家时仅有十几个人,主要业务是绕制扬声器里的音圈和生产纸盆。当时最先进的电动式扬声器部件中,最易损坏的就是音圈和纸盆。随着时间的流逝,利闻无线电行的业务逐步扩大,由修理到生产零部件,再到制造成品。可以说,利闻是中国电动式扬声器制造的拓荒者。1948年,飞乐牌扬声器在利闻无线电行诞生了。1949年以后实行公私合营,国家派一个公方代表来厂进行人、财管理。1953年,利闻无线电行更名为“利闻无线电机厂”。1960年9月,由利闻无线电机厂的扬声器制造部分,和上海话筒厂、上海宏伟广播器材厂共同组成上海无线电十一厂。公方代表张雅贤任第一任厂长。
当时,上海无线电十一厂的产品质量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主要归功于厂里的小业主们。他们自营开业时,为了生活,必须要很刻苦地学技术。音圈要绕好,绕制音圈的漆包线的质量要自己控制。绕制音圈仔细到什么程度呢?用一个手指控制着绕,这样做出来的音圈不仅坚固,而且阻抗准确。纸盆的捞浆也全靠手工,把铁勺在浆液里甩动几次以后捞起来,倒在一个铜丝网上,再经过煤炉烘烤,最后成为纸盆。这套流程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易理解。这样做出来的纸盆装到收音机里,音色照样不错。当时买收音机的大多数是白领人家,因为他们发现飞乐扬声器和进口的比起来并无太多逊色。从此,飞乐的市场打开了。厂里的小业主们都站住了脚,成为上无十一厂首批技术中坚力量。
当时,因为国家发展需要,电容、电阻这些配件厂都是国营大厂,只有我们这个厂是国集合营的地方国营厂。鉴于上级单位仪表局当时没有这么多钱投资建厂房,生产都在草棚里进行。地面上是凃了油漆的,每天要用水冲洗,尽可能保持干净。装配的流水线已经用上马达传送带了,但是速度要人来控制。上无十一厂主要生产扬声器、高音扬声器、喊话器、话筒四大门类。话筒也生产但质量低于北京797厂,而25瓦高音号筒扬声器是作为军品生产的。厂区实在小,但为了能自己完整生产产品,就把电镀工序安置于厂内进行,在装配车间草棚边上建起电镀缸。这是非常脏、累且危险有毒的工序。冲压车间也在草棚内,磁体另建分厂。至此,全部零件实现自制后,上无十一厂的产量克大幅度提升,一跃成为国内产量最大的扬声器生产厂,每年能达到数以百万的产量。这些都是张雅贤一手创立的成果。
1966年至1976年间,产品产量有所提高,但是质量则停滞发展,甚至退步。这期间张雅贤调离十一厂。1977年,张雅贤返回上无十一厂,开始引进第一批意大利自动绕音圈机。生产音圈的数量增加了,但是因为它只能生产几种产品,所以效果不大。1980年8月,由上海无线电十一厂和上海电子元件十厂、风雷广播器材厂联合成立上海飞乐电声总厂,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电声器材厂。同年,又从日本进口二条装配流水线,配套产品的范围较小,满足不了大产量、多品种的要求,所以人工为主的流水线依然大量存在。
尽管六十年代对扬声器性能的要求提高了,然而一直到1961年前,上无十一厂的生产全部依靠小业主,真正有学历的人很少。62年进来一批上海电子专科学校的中专生,充实了技术力量,但是真正的技术力量、技术骨干还是小业主出身的技术人员。一直到1963年开始,有大学生进来了。第一个是毕业于科大声学的本科生;我退休前,又来了几名南大声学专业的本科生。
改革开放初期,飞乐产品畅销国外。有些国家和地区仿制我们的产品,再贴上飞乐的商标出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外的商品大批量进来,像飞利浦扬声器这样的产品质量远远超过飞乐。国外商人看到这个商机,就主动参与飞乐厂的生产管理,要求产品不贴商标牌,拿到香港之后贴上外国的商标去卖。所以在扬声器方面,飞乐没有跨过自我飞跃的这一步。
1987年6月,上海飞乐电声总厂,一、二、四分厂和研究所组成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9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董事长秦其斌利用股份制资金优势开始多方通讯、信息产业,很快形成经济新增长点,销售额占60%。至此,飞乐已成为二产与三产相结合、基础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集团型公司。到九十年代主导产品有:
(一)汽车电子和电器,主要应用于轿车、卡车、小客车和其他新型车辆上。
(二)布线系统,主要应用于车辆、通信设备、家用电器、机器人上。
(三)科学仪器,主要有分析仪器、天平仪器、光学仪器、电化学仪器、监测系统集成等设备,应用于高校、科研、石化、医疗、环保、商业、制药、制糖等领域。
(四)电子专用设备,主要用于模具、电子线束加工等领域。
(五)无线通信设备及系统,主要用于民用、军用无线通信接收系统。
(六)用电管理系统,主要用于用电现场服务管理与管理终端。
(七)扬声器,主要用于家用电器领域。
(八)电容器,主要用于汽车、家用电器、自动化控制等领域。
柳暗花明:大变局下的个人际遇
小编:作为飞乐的老领导,您本人与飞乐有一段不解之缘。您是什么时候到厂工作的?当时负责什么工作?
杨副总:我1964年南大声学专业毕业以后,先分配到上海建筑科学研究所,刚报到完,就被分配去参加了两期的“四清”工作队。1966年,我回到研究所,但是那个时候恰好“516通知”出来,所长靠边了,我的项目也只能下马。我考虑转行搞建筑,打算到同济大学去进修。结果一联系,同济大学也不招收进修生了。我就找人事局重新调整专业。于是,1966年6月份我进入上海无线电十一厂,可惜我进厂没有几天,文革风暴骤起,厂长张雅贤也调出了,我就下车间劳动。
1973年,仪表局发现无线电厂缺少技术工人,就决定在几个厂内成立技校。全国技校中间唯一的电声专业就在厂里设立了。1974年开始招电声班,我当教师。因为教材是自己编的,所以教得很轻松。当时,上海电大招收夜校生,我以为自己今后不再从事技术工作了,就想着以后再去开其他课吧,于是去进修了工业企业管理专业。
1977年,张雅贤厂长恢复工作回厂,觉得厂里面的管理一塌糊涂,但如果恢复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太慢。之后,就问技术副厂长怎么办。技术副厂长讲厂里有一个念过企业管理的人,就把我介绍给张厂长。从1980年开始,本准备借我半年整顿好企业,就回技术部门工作,但我一入此道便无自主权了。我从全面建章立制开始干,到整顿各部门,最后主抓质量管理。
(未完待续)